top of page

【剛好有理】專欄|貝鈞奇|發放體育正能量 譜寫香港新篇章

香港運動員近年在國際賽事上的成績不斷進步,屢獲殊榮,令市民引以為傲。尤其在去年舉辦的東京奧運,中國香港代表團共摘下6面獎牌,包括1金2銀3銅,刷新了香港體壇發展的歷史。為香港爭光之餘,運動員更以體育精神,為社會帶來歡樂和激勵,振奮人心。本人作為中國香港代表團團長,能夠親身見證每面獎牌的誕生,當然感到非常自豪和欣慰,這都是運動員和各方面一同努力的成果。

國家有力支持香港培訓運動員

10年以來,特區政府向體育事業增撥了更多資源,各體育總會努力培訓運動員,香港體育學院進行重點培養,港協暨奧委會積極協調各方面合作,這些對香港體育事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國家對香港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香港作為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擁有許多有利發展條件和獨特優勢,香港運動員能夠以「中國香港」名義參與國際體育事務,經常有機會到世界各地進行高質量體育交流,保持和提升發展活力。

另一方面,香港有不少來自內地的優秀教練員,將內地的訓練經驗和技術帶來香港。比如說,香港單車隊總教練沈金康先後培養出黃金寶、李慧詩等世界級名將,為香港奪得回歸祖國以來首面奧運金牌的張家朗,他的現任香港劍擊隊總教練鄭兆康曾是效力中國國家劍擊隊的運動員,還有香港乒乓球隊總教練陳江華、香港游泳隊總教練陳劍虹以及其他運動項目的教練員、助教等等,為香港培育不少體壇精英,功不可沒。

此外,香港運動員亦經常到內地交流和集訓,與國家隊運動員切磋訓練,相比起以前更加方便,大大提升了香港運動員的水平。以香港體操選手石偉雄為例,自小便到內地進行艱苦訓練,打下了堅實基礎,成為兩屆亞運體操金牌得主。

體育交流增進兩地民眾互相了解

事實上,香港與內地體育向來密不可分,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誼。香港早期對內地的體育發展曾經作出了不少貢獻。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內地體育發展起步之時,香港運動員亦曾回到內地支援,包括生於香港的乒乓球手容國團,因球技出色被推薦代表國家參賽,在1959年成為新中國第一位乒乓球世界冠軍。當時,從香港回到內地擔任國家乒乓球隊教練的傅其芳,還有乒乓球名將姜永寧以及於1956年為公民體育會奪得全港乒乓球公開賽團體冠軍的容國團,他們都對內地往後的乒乓球風氣及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在1993年,本人曾任廣東省體操隊和柔道隊名譽領隊,率隊前往北京參加全運會,結果體操隊勇奪五面金牌,柔道隊獲得一金二銅,留下了美好回憶。過往,在未有疫情之前,本人自2017年起連續三年暑假率領逾百人的香港青少年體育交流團到內地各省市如北京、內蒙古、上海、南京、寧波作交流訪問,與當地學生運動員一起練習、比賽,讓香港青少年深入認識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學習國家隊運動員刻苦訓練、頑強拚搏的精神,在提升體育水平以至增進兩地青年人之間的感情和友誼方面,都有相當好的效果。

去年舉辦的東京奧運,香港健兒憑藉頑強拚搏的體育精神,取得歷史性佳績,不僅令市民大眾對香港體壇和運動員更加關注,亦為社會發放正能量,激勵港人發揮獅子山下精神,為香港未來努力,開拓更大的發展新空間。

國家「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明確香港的定位與角色,為香港體育事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機遇。香港憑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之利,既要保持自己優勢,更要把握內地發展的機遇,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在國家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隨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成立,以及啟德體育園即將落成,本港體育普及化、盛事化、精英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料會得到進一步發展。香港與內地透過加強交流與合作,相信能達到互惠互利、互相提升的目的和效果,共同推進體育事業發展。期待香港運動員在國際體壇繼續發光發亮,一起譜寫香港未來新篇章。


貝鈞奇
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名譽副會長
東京2020奧運會中國香港代表團團長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2-10-31

相關文章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推進機制改革 提升盛事質量成效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國家提出的重要規劃,而大型盛事活動則是最佳的呈現方式。近年本港致力打造盛事經濟,要推進盛事產業化,需要放眼長遠,由「量」向「質」提升,並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積極發展文體IP授權、文化融資等新業務。在場地維護更新、租用機制,以及盛事資助分配上,當...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重視文體演出 讓盛事經濟更上層樓

面對新冠疫情後的環球經濟形勢改變,2023年施政報告以「拚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定下過百項績效指標(KPI),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轉眼間,2024年已過一半,本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亦已展開。 筆者今年提交的建議涵蓋4大範疇,包括盛事經濟、愛國主義教育...

【剛好有理】專欄|霍啟剛|善用藝術治療支援SEN學生

保障每個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有公平學習機會和良好成長環境是重要的社會責任。多年來,本港的教育體系以「普通中小學校」和「特殊學校」雙軌制的模式進行融合教育,保障SEN學生得到合適的支援。2008年,特區政府頒布了《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希望學校為每個SE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