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地非常昂貴,私營劇場一早已經在香港式微,仍在經營的私營劇場,只有老牌的新光戲院。政府的政策一直是由公營機構經營劇場,主導香港表演藝術的發展。如果目標是提供足夠的演藝設施給市民享用,這個政策方向是對的,但是如果香港想成為一個文化藝術大都會,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單憑政府和公營機構經營場地,是一定不能做到的。一個蓬勃的、能夠吸引世界不同地方的觀眾和表演者的文化大都會,必定需要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多元化的場地和藝術方向。換言之,沒有一個蓬勃的民營劇場環境,香港在表演藝術方面,一定不能成為一個文化大都會。
最近本人到葵涌看音樂劇,不是康文署的葵青劇院,而是在大連排道工廠區裏面的私人小劇場。這原是一個位於商廈地面的舖位,現已被改裝成為一個約150座位的「爆炸戲棚」。上演的劇目是《我們的青春日誌》,是一個主要由年輕演員擔演的校園音樂劇,連同現場音樂伴奏,演出者有十幾人,謝幕時完全站滿了這個小劇場的舞台。這一切的背後推手不是政府,而是一個20幾歲的小伙子陳恩碩,他從小到大的夢想,就是在香港建立一個長壽音樂劇場。這個劇目到今天,已經演出過百場,成為城中熱話,在香港音樂劇的發展裏,已經寫下歷史性的一筆。年紀輕輕的陳恩碩,如果要在公營劇埸誕生他的音樂劇夢想,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他只能夠自己開一個劇場,靠自己打開一個局面。他雖然得到很多掌聲,但實際上是在單打獨鬥。
在視覺藝術方面,香港的發展趨勢似乎相當不同。本人最近常常去私營畫廊看展覽,這些畫廊都是位於工廠大廈裏面,很多集中在黃竹坑,也有在田灣、柴灣和西環,九龍有深水埗,新界有火炭。與中上環的畫廊非常不同,這些位處工廠大廈的畫廊,利用了工廈單位的大面積和高樓底,設計成簡約漂亮的展覽空間,以展覽形式運作,整個空間只展出一個展覽。這些民辦的展覽空間,近年發展得非常蓬勃,每個星期常有五六個高質素的展覽開幕,行內朋友常道,每個周末都要在全香港走來走去,不停地參加展覽開幕。這些展覽雖然規模都不大,但每每有細緻的策展概念、令人驚喜的新秀,也有成名藝術家新作展出。這樣的展覽盛況,其實培養了很多新進藝術家、策展人、藝術收藏家,以及高質素的觀眾,再加上國際化的藝術拍賣會和藝術博覽會近年紛紛以香港作為基地,和幾個新的公營藝術館的設立,香港在視覺藝術方面,已經建立了區域性文化中心的地位。
比較起畫廊,要經營一個劇場需要的資金,人手和技術都困難和複雜很多,這也是香港在這兩方面出現落差的主要原因。但是,葵涌「爆炸戲棚」的出現也告訴我們,這些困難和複雜性都有可能解決。政府是否可以推出更多優惠措施,減輕他們經營負擔?有一個「爆炸戲棚」的出現,為什麼不可以有5個?10個?更多?
國家「十四五」規劃把香港定位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今次的施政報告指出:「我們亦會推出措施鼓勵私人發展項目加入文化藝術設施,例如劇院等,發揮市場力量以推動文化藝術的發展。」香港已經正式有了這個政策方向,現在是要具體落實的時候。期待政府可以用創新思維,突破思想的框框,建立和民間合作的關係,逐漸推動民營劇場的發展。
茹國烈
香港藝術學院院長
原文刊於:香港《文匯報》【剛好有理】專欄
刊登日期:2022-11-07